中国考研资料网(中国考研资料网官网)




中国考研资料网,中国考研资料网官网

以下是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资料的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

参考资料: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精讲【教材精讲】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部分摘录:

概念题

知难行易[浙江大学2018年研]

答:知易行难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意为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知易行难“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必能行”。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全变[武汉大学2014年研]

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

知行合一[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点。①他反对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论,强调知与行的不能分离。他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这些话强调知行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以反对知而不行的弊病。他从知行的不能相离,进而认为知行只是一事的两方面,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实用力的方面叫作行,觉悟理解的方面叫作知,两者是不能分开的。②同时,王守仁特别强调行只是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只要心中有所爱憎不必身体有所活动就是行了。于是,他更进一步提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论断。一念不善就是行恶,这样他就模糊了行与知的区别。③王守仁所以提倡“知行合一,其用意也是十分明确的,是要从思想上根本防止任何违背正统道德观念的念头出现,这也就是他所谓的“破心中之贼”,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

定性说

答:定性说是程颗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颗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盐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押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盐是一位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家。

《老子》论有无

答:《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题库视频网课

奇正相生

答: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坐忘

答: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①离形“等同于“堕肢体”,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本文为节选>>>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发布于:广东省


中国考研资料网(中国考研资料网官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