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研究(KAP研究是什么)




kap研究,KAP研究是什么

人类的意识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存在者必然存在,而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存在论如何来判定意识的存在?在对人类的意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其与其子系统的特殊性。

存在和存在者,可以理解为背景和相。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追溯下去,我们看到了存在者的存在,必然要依赖于某个同样存在,但是囊括了他的存在者。那么原初的存在者是什么?唯物理论告诉我们,这样的原初之物,不可能是意识。

我们要如何理解意识这种特殊的存在?意识本身是依托于人的主体而存在着的。若非如此,整个心理学学术大厦将彻底崩塌。人的主体是一种实在的存在,这里面既有肉体的生物性质,又要有不存在于实际的载体的符号性质。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是一个无底洞,我们可以一直问下去,同时也将会是不断地自我分解下去。

在这种看似无限的区分之中,我们实则混淆了我以及我身上的一切。同时,我们也会把外在于我们的,视为是我们的。这是因为人类必然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如果失去了“人类”这个前提,则将自动地自我消解。人的社会属性注定了,人类在意识问题上必然是暧昧的,难以澄明的 。

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对意识有一个完全清晰的认知。我们被某种认知系统保护着,使得我们即便不知道意识是什么,也能拥有意识。即便是文盲,哪怕是一点文化知识都不具备的野蛮人,也拥有着意识。是否拥有意识,不在于我们是否知道意识的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是我们臆想的,也不可能是我们主动结构出来的结构。它与我们的智力活动无关,也与我们的知识储备无关。

我们仿佛就是天生就拥有意识,并且,天生就知道这个意识所说的“我”,便是在指代这个存在于物质世界的我。而同时,我们的感知,又不是只是认为这个我只是我的肉体。而是把这个我知觉为完整的“我”。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去想尽一切办法去弄清楚,“我是谁”。

所以,很多人觉得哲学家是一群闲得无聊的人。比起心理学家而言,哲学家所进行作画的空间是更加自由,更加奔放,更加无拘无束的。而我们在谈的“意识的属性”,虽然明面上被划到了心理学的范畴,但心理学因其贫乏且干燥错乱的秩序性而封闭了概念的可能区间。所以,一门心思钻研心理学的学者,反而不会一头扎入意识中。

我们的意识似乎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心理的某种功能,也似乎并不仅仅只是我们对世界进行的映射和临摹。当我们不去讨论“我”时,我们仍然以“我”在讨论问题。这个“我”自然而然地加诸于我们的语言之中。我们无需去刻意强调,但我们就是知道,我们是主体。我们在说话时的那个我,就是我们作为主体的证明。

或者说,我们不需要去证明。

意识,就好像是人的一种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意识,那么其情况要如何去看待?意识和肉体之间的关联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要如何去看到这种不存在之物的存在痕迹?

我们无需意识到我们的意识,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生活。因为我们极少怀疑过自己的意识。倒不如说,我们被“禁止”怀疑我们的意识。它一直都蛰伏在我们的精神之中,而我们却一直难以觅其踪迹。我们的精力被社会框架吸引了过去,使得我们更多地看到了现实的实在,而忽略了内在的存在。

毋庸置疑,意识是存在的。但同时,意识又是不存在的。如果按照存在者存在的理念来看,意识无法呈现在人的观想空间以外的地方。但同时,意识也必然呈现在人的观想空间之中。所以,意识仿佛具备了双重的属性,一者是其必然被拥有而导致其必然存在,而一者则是其不可能被具体化而使其不存在。后者,构成了意识的副现象论和功能说。

kap研究(KAP研究是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