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考研(分析化学考研学校排名)




分析化学考研,分析化学考研学校排名

直播主题

CCS Chemistry分析化学青年聚焦论坛将于11月02日(星期三)下午进行线上直播,届时欢迎大家通过化学加视频号观看!中国化学会旗舰期刊CCS Chemistry携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邀请8位国内分析化学领域优秀的青年学者,围绕分析化学发展方向和趋势,就分析化学的热点领域作相关报告。论坛旨聚焦新时代下分析化学的科学使命与任务,分享分析化学的新成就、新进展,探寻分析与测量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分析化学与生物医药、环境、先进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合作兴趣,搭建开放、共享、高水准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观看方式

预约准时收看直播

嘉宾议程

主持嘉宾:

聂 舟 教 授 湖南大学

刘 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报告嘉宾:

黄岩谊 教 授 北京大学

蒋兴宇 教 授 南方科技大学

张 凡 教 授 复旦大学

刘 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 伟 教 授 南京大学

袁 荃 教 授 湖南大学

李剑锋 教 授 厦门大学

韩 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嘉宾简介

会议主席

谭蔚泓院士

CCS Chemistry副主编/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嘉宾介绍

黄岩谊

黄岩谊,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主要从事微量核酸分析研究,集中工作在测序技术、单细胞分析和微流控技术等方向。

报告摘要:生物系统在本质上是异质性的,在单细胞和少数细胞水平上了解异质性、随机性和协同性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更好地把握关键生物事件如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为健康与医疗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单细胞测序功能强大,但是又面临许多重大挑战。我们通过微流控芯片,稳定进行单细胞俘获和定量观测,并进行单细胞测序的样品前处理,实现了高质量的哺乳动物单细胞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的测序,以及极其微量细胞的表观遗传组测序;同时还可以进行单细胞尺度上的微观定量图像获取。在疫情中,我们的这些进展还为解析新冠病毒的基因变异提供了技术支撑。

蒋兴宇

蒋兴宇,1999年获芝加哥大学学士,200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2005年开始在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2018 年调入南方科技大学,主持过的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WRJH、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等。是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AIMBE)会士,曾获腾讯“科学探索奖”等。发表论文300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柔性生物电子和纳米生物医学。

报告摘要:微流控技术生物医学带来了高通量、低消耗、便携化等优势,可以对生物标志物进行高通量的快速分析从而发展新型体外诊断方法,还满足生命分析化学中新型材料设计与筛选中的一些需求,特别在生物材料的筛选具有较大优势,也可以进行肿瘤等药物的筛选。微流控还可以建立体外的多细胞培养系统,从而精确模拟人体内微环境来进行药物、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筛选。把液态金属和基于弹性高分子的微芯片整合成柔性电路后,这些柔性电路可以在人体表面以及器官表面贴附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体液检测、进行局部的基因治疗、并通过特异性的分子来在体内原位捕获、分析、操纵细胞。

张凡

张凡,2008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导师:赵东元院士)。2008-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导师:美国两院院士Galen Stucky教授)。2010年8月通过复旦大学人才引进计划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2012年协调成立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底开始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20年成立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张凡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 如早期癌症诊断与治疗,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医学成像分析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上海市青年英才科技奖等荣誉。

报告摘要:光学生物成像具有无辐射和高灵敏度等优势,已发展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技术。然而由于生物组织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从而难以实现活体深组织下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本人及团队以深组织高分辨活体分析为驱动目标,以活体稀有细胞、血管以及脏器为研究对象开发了新型的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强度/荧光寿命双维度成像分析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发射波长大于1000 nm的近红外第二窗口有机荧光分子探针,实现了发光效率和生物相容性的提升,提高了活体成像的检测灵敏度和组织穿透深度。针对活体荧光成像多组份检测精度低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多重成像方法,利用波长大于1000nm的荧光寿命探针和自主搭建的成像系统解决了活体深组织多重定量检测的难题。

刘倩

刘倩,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优秀青年基金(2014)资助,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骨干成员。获科学探索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CAIA奖特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MIT TR35 China等奖励。

报告摘要:PM2.5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厘清PM2.5污染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需将PM2.5外暴露和人体内暴露进行有效的结合关联,建立“污染暴露—机体响应—健康效应”的全局研究路线,辨识与追踪体内PM2.5暴露相关的关键致病风险因子,实现健康风险导向的精准污染防控。

王伟

王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4年和2009年分别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3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先后获得国家优青和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电化学青年奖(2021),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20)。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电化学、单颗粒化学成像与测量、单细胞和单分子分析等。

报告摘要:经典电化学测量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包含大量电活性微米/纳米颗粒的宏观体系或界面,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体系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活性。我们发展了一种新颖的电化学成像方法,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单个电活性纳米颗粒充放电曲线、循环寿命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的定量测量,为电极材料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袁荃

袁荃,湖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生物样品分析研究,在Science, CCS Chem., Nat.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和杰青资助,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科学探索奖等荣誉。

报告摘要:微生物代谢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分析,对于精准诊疗和新药研发都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重点汇报袁荃课题组在微生物代谢过程分析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重点围绕如何实现复杂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特异性原位实时分析。主要包括建立高时空分辨的光电分析方法实现代谢过程代谢分子的实时动态分析;发展代谢标记分析方法用于特定代谢途径的特异性分析;利用所开发的分析方法结合生物学手段定量分析代谢环境对代谢过程时空变化的影响。

李剑锋

李剑锋,男,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0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电化学、界面催化、公共安全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拉曼光谱快检等。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撰写英语书章节5部。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腾讯科学探索奖、入选中组部WRJH-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青年人才。

报告摘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可提供物质指纹结构信息,且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然而,只有在粗糙的Au、Ag、Cu等材料表面才具有较高的SERS增强效应,极大地限制了实际应用。针对此瓶颈,我们通过构筑不同核壳纳米结构,建立和发展了“借力”策略、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及其卫星结构策略,突破传统SERS对材料与形貌的限制,提升拉曼光谱的检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成功实现模型单晶、实际纳米催化剂甚至单原子催化剂表面重要能源/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捕获了不同表面反应中间物种(OOH*、OH*、O2-等)的直接光谱证据,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氧化原、氢氧化、CO2还原等反应的机理与构效关系,以及界面水分子结构对催化机制的调控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将壳层隔绝模式拓展至其它等离激元增强光谱,发展了具有高灵敏的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荧光/磷光/和频等系列谱学技术。

韩达

韩达,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合成生物学专项”项目负责人,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等奖励,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主要从事核酸化学与分子诊断相关研究,开发智能核酸工具应用于解决细胞分析与疾病诊断等生物医学中难点问题。重点关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筛查方法的研究,结合人工智能与分子工程技术,开发了可针对早期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精准诊断的液体活检标志物组合与检测技术。

报告摘要:复杂生命体系中包含多种与疾病相关的核酸、蛋白质等分子信息,这些分子在生理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复杂样本中高灵敏检测这些分子信息以及发现分子信息与疾病的关联,可以为疾病精准诊疗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也可大大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治成功率。目前,疾病的分子诊断需要利用PCR、ELISA 等高灵敏的检测手段实现多个靶标物的分次测量,然后由数据处理软件或专业人员来对靶标物的种类与浓度信息进行处理,建立与疾病的关联。这类方法存在着若干缺点:(1)靶标物的分次测量会产生实验误差,容易丢失痕量的分子信息;(2)需要专业的人员与工具来处理数据,无法实现快速、居家化的诊断。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在大量样本库中找到了疾病的精准诊断模型,利用建的可实现数据分类算法的核酸计算方法,设计了可对多种标志物(microRNA、mRNA)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的核酸分子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其在肺癌、胰腺癌和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的分子诊断中的应用,预期可以激发更多的临床应用,为疾病的无创、智能化分子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加群交流

加入交流群,及时获取最新直播链接,避免错过精彩直播。还可分享科研学术动态,与行业同道沟通交流、文献互助、难题解答等。

长按或扫码入群交流

关于化学加直播

致力于传播美丽化学,分享化学化工、医药日化、新材料环保领域前沿科技及产业化项目。收看方式包括化学加视频号、六摩尔视频号、化学加-网上课堂、化学加抖音号、化学加B站号等,已经直播一百多场。众多杰出科学家、企业家参与直播分享。关注化学,关注加!化学加,加您更精彩!直播合作请联系:18676881059(微信同号)。

分析化学考研(分析化学考研学校排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