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对于前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的瓦解,不同领域学者有不同看法。我们从西方历史学方面的文章书籍来看看他们所分析出来的原因。

在1991年1月1日,苏联是面积最大的国家,约224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六分之一。人口超过2.9亿,有100个不同的民族居住在其境内。声称拥有数以万计的核武器,通过《华沙条约》等机制将势力延伸到整个东欧。

一年之内,苏联就不复存在了。实际上,我们不能说单一原因或活动如此复杂影响深远而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但在苏联的崩溃中,肯定是一系列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起了作用。

政治因素

1985年3月11日,当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苏联共产党(CPSU)总书记时,他的首要国内目标是启动停滞的苏联经济,并整治笨重的政府官僚体系。

当他最初的改革尝试未能取得积极效果时,他制定了“公开”和“重组”的政策。“公开”旨在促进对话,而“重组”则向政府经营的行业引入准自由市场政策。

但这些完全没有走向共产主义的复兴,而是打开了对整个苏联政权的批评的闸门。国家失去了对媒体和公共领域的控制,苏联境内民主改革运动一下子活跃了。

当时的改革不完全也不全面:一些市场领域取消了价格控制,但里面的官僚结构依旧。这意味着官员们继续使用权力来抵制那些对他们个人不利的政策措施。

1989年底,匈牙利拆除了与奥地利的边界围栏,团结工会在波兰大模大样地掌权,波罗的海各国采取切实步骤走向独立,柏林墙已经被推倒。强大铁幕已经落下,苏联不会持续太久。

经济因素

从某些指标来看,苏联是1990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用消费品始终短缺,老百姓囤积这些日用品是司空见惯的事。据估计,苏联的黑市经济交易相当于该国官方GDP的10%以上。

多年来,经济停滞已经使这个国家蹒跚多年,而改革又恶化了经济问题。由于大量印钞使工资上涨,刺激通胀螺旋式上升。失当的财政政策使该国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油价的大幅下跌导致苏联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生产国之一,这些商品出口支撑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央计划控制经济模式。当石油从1980年的每桶120美元跌至1986年3月的每桶24美元时,这条外来资金生命线就枯竭了。

军方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面对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苏联的国防开支大幅加快。事实上,苏联的军事预算至少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呈上升趋势。外界估计苏联军费开支的比例在GDP的10%到20%之间,即使在苏联内部,也很难做出确切的核算,因为军事预算涉及各种政府部门,每个部门都相互竞争和维持自己的利益。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军费开支始终并不受整体经济趋势影响,尽管当时苏联经济落后,军队仍然资金充足。此外,军队有优先权得到人才和资源进行研究发展。那些本可以帮助戈尔巴乔夫将苏联转向市场经济的的创新者和有能力的人,都被投入到了国防工业。

阿富汗战争

除了军事预算沉重,苏联卷入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也是一个关键的军事因素导致苏联瓦解。

苏联军队,因其在二战中的光辉而被尊重。但同时作为镇压匈牙利革命和布拉格之春的重要工具,又走入被称为“帝国墓地”的困境。多达100万的苏联士兵参加了为期10年的阿富汗战争,大约有1.5万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击败希特勒,又在冷战时代压跨异议者的苏联军队,现在发现自己被装备了美国地对空导弹的圣战者所挫败。只是因为政府控制了媒体,对阿富汗战争的异议在苏联保持沉默,但广泛的厌倦战争的声音显然是无法消除的。

因此军队发现自己被困在了阿富汗的僵局中,失去了在国内改革进程中的任何影响力。

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那些从阿富汗战争退役的老兵,不安地意识到这是莫斯科鼓动的战争。许多来自中亚加盟共和国的士兵更是感到,他们与阿富汗人的种族和宗教联系比与俄罗斯人更密切,抗议活动也很普遍。

在欧洲各国,与莫斯科的分歧更为严重。乌克兰爆发了反战示威活动,而波罗的海共和国的反对派军队则将俄罗斯在阿富汗的战争看作占领自己国家。这助长了分裂主义运动,在1990年全部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宣布独立。

社会因素

1990年1月31日,麦当劳在莫斯科开了第一家餐厅。普希金广场上金色拱门的形象似乎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胜利,顾客们在街区周围排着队,第一次品尝大号巨无霸汉堡。

同时莫斯科人也在早上排队等待自由主义报纸的晨版。事实上,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已经引领了一系列新概念、想法和体验,苏联公民渴望探索实践——无论是关注政治哲学家们关于民主化的文章,还是通过品尝西式快餐感受市场经济。

1984年,苏联外长、后担任格鲁吉亚总统的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告诉戈尔巴乔夫:“一切都烂了。必须进行改变。”

这种感觉并不罕见。苏联民众厌恶这个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戈尔巴乔夫的理念、推行的改革也正是如此,希望形成政权和人民之间的新契约。

但有了新意识和权力的公民和一个信誉尽毁的政权之间的矛盾关系难以解决,苏共强硬派进行的“八一九事件” 政变进一步摧毁了苏联。

核因素

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一直站在彼此核威胁破坏的边缘。然而,很少有人想到,苏联因一场民用核电站事故而加速崩塌。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电站(位于乌克兰))的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这次爆炸和火灾释放出的放射性沉降物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多倍。

共产党官员迅速采取行动,隐瞒有关灾难严重程度的信息。尽管已知辐射暴露风险,但还是下令断续举行受灾地区的五一游行。西方关于危险的高水平辐射的报道被苏联斥为八卦,并且悄悄地从各机构中没收盖革计数器(可用于测量辐射)。

工人们终于在5月4日控制住了辐射泄漏,但戈尔巴乔夫直到5月14日,即灾难发生18天后才向公众发布了官方声明。他将切尔诺贝利的事件描述为一场“不幸”,并嘲笑西方媒体的报道为一场“恶意谎言”,“高度不道德的颠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终究是事实。污染区受到辐射的人们越来越多显现,公众对苏联统治体系的信任都被粉碎了。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失去信任。苏联自此解体成十五个国家。

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