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考研(历史地理学考研院校)




历史地理学考研,历史地理学考研院校

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可能在关键时刻“绝处逢生”。之前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的一道大题仅用地理知识便能破题,还能拿到部分分数,体现了综合特点。是的,你没看错,地理解决历史题。

这是哪道神题呢?

2020年山东卷文科综合第16题,原题如下:

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这道历史题一反常态,没有大段的文字史料、没有统计表格、没有折线图,直接三张地图甩到考生脸上,让人当场蒙圈。

如果你是历史学霸,一眼看出这道题考察中国经济中心南移,那本文方法供你一乐。但如果感觉此题无从下手,脑袋一片空白的话,接下来的推理方法就有价值了。鉴于此题的题干是地理试题中的常客——地图,我们有一种快速破题,找出各图对应的历史年代的方法。

破题之法

1、明确朝代顺序。相信考生们都知道题目给出的三个历史时期的前后顺序。如果连朝代先后都不知道的话……为啥参加高考呢?

2、地图上的关键。请注意三幅地图上的三个区域:环渤海海岸及黄河口()、苏北苏中海岸()、长江口(。由于高考题是非常严谨的,所以题目中这三个区域的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笔者将扫描获得的图片放大并排比较。考生在考场上拿到的试卷图片清晰度只会更高,更方便比较。不过扫描图的清晰度已经够用了:

3、虚线的含义。图中标号的三个区域都有虚线存在。如果熟悉中国地图,你便会发现,虚线描绘的海岸线是现在的海岸线。这就意味着题中涉及的三个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实线)均有还未延伸到现在海岸的部分。

4、海岸线的变迁。结合地理知识,海岸线为什么会变动?沿岸径流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堆积,逐渐成陆呗。所以通常情况下,随时间推移,河口沉积物堆积增多,海岸会逐渐向海洋延伸,靠近当今海岸(重要结论)

5、图6的归属。把视线移到黄河口位置。对比三图可发现,仅第二张图(图6)黄河口区域无虚线,表明陆地已延伸到了如今海岸线。此外,黄河口东侧莱州湾和西北侧渤海湾业已成型。因此该图应当对应最近的历史时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看一眼区,只有图6的实线是最靠近虚线;❸区呢?同样是图6没有虚线。三条证据共同指向明朝。

(图6渤海湾南部轮廓线索)

6、图5和图7的归属。首先还是看环渤海海岸。图7渤海北部无虚线,而图5有。暗示了图7对应的朝代晚于图5。

孤证不立,再看长江口。两图中目前上海区域仍为海洋。但上海北部、江苏省东南拖尾部分(今南通市区域)形态有差别:图7该区域明显较图5向东伸展(下图箭头所指)。故图7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晚于图5。与前述结论一致。

综上,图5对应东汉永和5年(140年)。图7对应唐天宝元年(742年)

自此,题目已破,三幅图对应的历史时期找出来了,这部分的分数拿到。

但笔者要强调一点,千万别把以上推理作为判定理由写到答题卡上!因为题目明确要求需根据人口分布信息阐述。注意审题!

利用地理知识推理,虽然剑走偏锋,拿不到满分,但至少能帮助我们找出对应历史时期,为后续分析提供参考。此外,快速破题还能稳定答题情绪,利于发挥。总比一上手就弄错年代,一通分析猛如虎,结果却零分收场要强。笔者相信很多考生无法找对这三幅图对应的历史时期。所以,如果你找对了,也就战胜了很多人。

复盘

如果平日留意历史教材中的地图,可能会注意到中国海岸线的变化,进而在考卷上看到地图后另辟蹊径,破解难题。可见,熟悉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需要指出一点,我们在推理时假定了海岸线会随时间向海洋延伸。实际上由于河流挟带泥沙量减少、海洋侵蚀增强、海平面上涨等因素,海岸线也可能后退。好在从中国绵延历史的时间跨度来看,黄河口和长江口都是逐渐堆积,陆地不断向海洋延展的。所以推理方法成立。

回头说说三个区域的海岸线变化吧。

随着黄河带来的滚滚泥沙,黄河入海口现在仍在不断淤积,莱州湾的开口慢慢缩小。渤海西北部和东北部沿岸分别有海河与辽河等地表径流汇入,海岸线同样在推进。近期地质勘测已测量了渤海海岸自1940年来的推进速率,基本都为正值。

(中国部分海岸线年变化率。红色为增长,蓝色为减少。图源:Sci. China Earth Sci., 2016, 59, 1791-1802)

还记得用于判断古代渤海海岸位置的地理事物吗?

苏中苏北海岸有意思。现在江苏省东部沿海区域多是泥沙堆积形成的陆地。一些苏东地区的地名还保留了海岸演变历史。譬如盐城,得名于东晋时期环城皆盐场。可见当时晒海盐之兴盛。但如今盐城城区距离黄海海岸的距离已超过10公里,盐城也不再晒盐。反而盐城滩涂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沿海自然保护区之一。

(盐城市辖区)

除目前淮河带来泥沙沉积外,江苏沿海的陆地形成更多要归功于含沙量更大的黄河。虽然现在黄河于山东入海,但历史上曾多次改道,通过淮河流入海洋,史称“黄河夺淮”。随着黄河最近一次改道流回山东,淮河带来的泥沙沉积减少,江苏省部分海岸线后退过。

今上海市大部区域可能是长江口泥沙沉积产生的陆地中最显著的了。战国时代,上海、南通等当今大片江浙沪包邮区还沉睡在海底呢。沧海桑田,令人感慨!

这波,地理赢麻了~

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起来简单,考起来很难。

每年高考总有学生因为地理而遭遇滑铁卢:

其实,地理是一个文理参半的学科,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只要正确掌握了,学好地理也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

1. 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2、吃透教材,搭建脉络

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3、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4、 把握重点,融会贯通

我们要把握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① 地理基本概念。即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③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④地理信息内容的输入与输出。即能收集、整理、理解、归纳所接触到的地理信息,并运用文字加以逻辑化的表达。

⑤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学习时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推导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益的相应对策。

5. 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①要有答题思想。

在进行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要下意识分析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相关拓展延伸的小知识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完善答题。

②要有答题套路。

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具有格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又往往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每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区位条件或影响因素,并对照课本找准知识的对应点,以后凡是这类问题,就可运用这种模式“因题制宜”并结合具体的地理背景加以改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

历史地理学考研(历史地理学考研院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