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研究生(复旦人类学在哪里)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人类学研究生和复旦人类学在哪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人类学研究生以及复旦人类学在哪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人类的起源在什么时候

关于人类起源说,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多地起源说,另一个是单地起源说。

多地起源说主要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地起源说认为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但是他们从非洲走出后,并没有绝灭,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进化出当地的现代人。

多地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沃波夫教授。沃波夫教授认为在1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匠人(早期的直立人)第一次走出非洲后,分别到达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独立演化,有尼安德特人、北京人、爪哇人、蓝田人等,在地理环境隔离的状态下,分别平行进化成当地的现代人。

另一个单地起源说,在20世纪90年代在遗传学上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虽然仍有一定数量的学者支持多地起源说,但是接受单地起源说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人类起源的主流观点。

单地起源说不仅获得化石证据的支持,而且分子生物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也为这一学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因为从580万年前的始祖地猿到现今的人类,基因变异都是连续的,并在DNA中,都保留有变异的记录,也就是说,从古猿到现代人58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在人类的DNA中,都保留有进化的记录,这些进化记录显示了基因变异的历史痕迹。

单地起源说认为,18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匠人走出非洲后,由于不能适应当地的地理与环境,先后灭绝。

而仍在非洲的匠人,大约在80万年前进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在非洲与欧洲之间迁徙,大约在40万年前,迁徙生活在欧洲的海德堡人在自然地理的隔离下,进化成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敦厚结实,脑容量可达1750毫升,比我们现代人都多,但他们语言不发达,沟通能力弱,跑动的不快,组织能力差。

而仍然生活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在30万年前,进化出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虽然脑容量不及尼人,但进化出较为丰富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奔跑速度快,制作出先进的工具。

大约在10万—5万年前,气候极其寒冷,海平面结冰,晚期智人在红海东南角的曼德海峡,与尼安德特人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最后大约在5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凭借自己团队的优势,良好的组织能力,快速的奔跑和优良的武器,最终打败了尼安德特人,第三次走出非洲,而尼安德特人被迫到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域生活,最终因饥寒交迫,在3万年前灭绝。

这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遗传学家推测大约150人,就是在这次走出非洲的过程中,晚期智人与尼人有过性接触,所以现代人身上,仍有4%左右的尼人基因,如我们得的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以及抑郁症,都是尼人传递给我们的基因。

就是这百余人的晚期智人,其中只有极个别男人(称其为亚当)和女人(称其为夏娃)成了我们现代72亿人的直接祖先。我们现代男人携带的Y染色体基因就来自于这极个别男人,亚当;我们现代女人携带的线粒体DNA就来自于这极个别女人,夏娃。这一切都已被遗传基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证实。

由此看出,单地起源说不仅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而且也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证实。

现代分子生物学如何力证人类“非洲起源说”

人类从何而来?这个谜题已经困扰了我们数千年,是单一起源还是多地区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在神话中,大地是人类起源,女娲或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类。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迷雾逐渐被拨开。科学家们从泥土中找寻出人类起源的依据,无论是修正“非洲起源说”的路线,还是以“多地区起源说”建立全新人类起源模型,都意味着传统人类起源学说的改变。

8月21日,在上海书展分会场上海科学会堂,上海科协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金力、复旦大学教授李辉、上海自然博物馆何鑫博士,共同讨论人类起源之争,用科学的证据来回答人类和中国人起源及迁徙的问题。

人类起源中,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并无太多争议。金力院士介绍了这一过程:“人在分类学上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黑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近亲,二者在400万至700万年间分离开来,人类开始独立进化。在40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它已基本具有人类特征。而200万年前出现转折,人类祖先能够挺直地站起来了,因此这些人被称作直立人。与黑猩猩分离而来的南方古猿以至早期直立人的化石都是在非洲被发现,但晚期直立人的化石在欧亚大陆的广阔区域内被发现。这是直立人与其他人类祖先的不同之处,他们已经走出了非洲,这大概发生在200万年左右。”

“之后早期智人出现了。早期智人以海德堡人及尼安德特人为代表,他们在欧洲大陆和西亚分布非常广泛,生存年代距今80到2.8万年。而今天的人类属于晚期智人,是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年代比较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样在非洲被发现,大概是20万年到5万年左右。因此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亦或是世界多地,成为了今天研究古人类进化发展的主要争议。”

“非洲起源说”在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正式提出,认为20万年前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早期智人进化为现代人,在约5万年前这些现代人走出非洲,成为世界各地人类的祖先。

“多地区起源说”即欧洲、亚洲直立人也独立进化,同非洲直立人一般,变成了现代人。

金力院士告诉听众,“多地区起源说“在中国也有许多人主张,原因是过去几十年里发现了大量古人类(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人)化石。”它们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空间分布上南、北都存在,所以支持了东亚地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

随着现代科学兴起,分子生物学的运用却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分子人类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在20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对DNA序列的测序和对照,为研究人类的源流开拓了新思路。成为考古学外研究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古代社会文化结构又一利器。

饶毅教授介绍:“考古学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并没有解决人类起源的所有问题。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特别是对DNA序列可以进行良好测序和对照之后,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开启了新篇章,其中对人类共同起源这一学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从分子人类学来看,运用遗传学的工具对非洲、欧洲以及亚洲人种的母系线粒体和父系Y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种共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时间为14.3-14.4万年。金力院士表示,“如果是多起源说,那么他们的差别应该是200万年左右,因为约200万年时非洲直立人走出了非洲,走向世界各地。而如果是单一起源,那么差别应该要远远小于200万年,应该是5万年到20万年之间——早期智人进化为今天的现代人,然后现代人再走出非洲。分子生物学的结论,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该结论产生之后,金力院士的研究团队尝试从现代亚洲人中找到反例,证明其不是自非洲而来。“我们采集了163个群体,覆盖大部分东亚地区,共检测了12127个Y染色体。但实验完成后发现,所有个体统统来自非洲。”

而在中国发现的大量具有联系性、普遍性的古人类化石是否可以说明东亚地区有独立起源?金力院士指出,出土化石和他们的基因分析并不矛盾。“我们通过Y染色体研究了东亚人的起源,认为他们同样是迁徙而来,时间是3万到4万年以前。而东亚化石中的早期智人或许已经灭绝,现代人的祖先在那以后迁徙而来,沿着南边进入东南亚,再往北成为了东亚现代人祖先。”

人类走出非洲是5万年到7万年前,而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到中亚的分布最晚是在2.8万年前。那么当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后,是不是碰到了尼安德特人呢,碰到后发生了什么吗?金力院士说,“我们选择基因保存比较好的尼安德特人化石,成功提取了DNA。通过对这些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现代人的祖先出了非洲以后,跟早期智人发生了关系,不仅发生了关系,还产生了后代,而这个后代还在我们的人群当中,在每一个人的基因组中存在。他们占的比例不多,大概占整个基因组的2.4%。我们的基因97%以上是从非洲来的,但是还有2.4%的东西是在非洲以外的早期智人的,准确说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贡献的。”

“后来又发现另外一种人叫丹人,丹人和尼人有同一个祖先,也是来自非洲。亚洲人的基因组中除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外,还有丹人的基因。也就是说亚洲人的基因组里,早期智人的成份比例略高于欧洲人。”

那么这些早期智人的基因片段到了我们的基因组里,究竟是好是坏呢?金力教授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现代人基因组中的早期智人片段跟环境应答有关,即这些早期智人片段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的祖先适应新环境。我们祖先原是非洲的,出了非洲以后到了欧亚大陆,这个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会水土不服,但是当地的土人,即早期智人尼人和丹人已经在欧亚大陆生存了50万年以上,他们的基因帮助我们适应了当地环境。不过也有一种争议认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跟我们的某些疾病有关,这种观点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尼安德特人虽然有很好适应环境的能力,但何鑫表示现代人的能力实际强过尼安德特人,“一些化石证据表明,在同一个区域内,现代人类的岁数要超过尼安德特人。现代人的群体内部分级已经很明确,有祖父祖母参与哺育后代,并且在群体中有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这使得现代人的祖先比尼安德特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遭遇气候变化时尼安德特人灭绝了,而现代人存活下来了。”

金力院士告诉听众,人类有三次走出了非洲。“最早是200万年前的直立人,然后是50—80万年左右尼人祖先海德堡智人,最后是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为什么要走出非洲?有一个假说叫撒哈拉泵假说,即假设撒哈拉沙漠由沧海变成桑田。撒哈拉大沙漠本来和阿拉伯沙漠联系在一起,远古气候潮湿的时候,撒哈拉是大草原,人类在东非这里起源,但有的人类跟着动物跑到了撒哈拉以外的地区去了。后来气候变得干燥,草原变成了沙漠。那批远走的人回不来了,唯一的去向就是往东、往北走。这样的事件在过去几百万年里发生过若干次,我们看到跟人类起源有关的至少有三次。”

但金力院士亦表示,三个月前的一次研讨会中,诸位专家对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出走非洲,可能对现在东亚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很多疾病回过头去追踪会发现,其实跟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有关系,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祖先可能是不应该走出非洲的。”

众所周知,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都对研究人类进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起其他学科,分子生物学真的独擅胜场?今后又该如何对待人类起源的研究呢?

李辉教授表示,“人类进化的过程非常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没有办法一步到位。但人类起源必然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要用科学去思考,所以我们必须科学还给科学,把情感还给情感。分子生物学使‘非洲起源说’成为了一个很硬性的结论,其他的证据只能做更多的解释,并不能推翻这一结论。”

“不过,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从单一领域研究,我们看到的只能是片面。大家都对,关键是要把不同角度看到的图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看到的化石证据和基因证据的矛盾也不见得是真的矛盾。洞穴经常坍塌,水流翻转的影响,也会影响对化石年代的判断。所以我们即便看到很多证据和现象,也要想想是不是有其他解释。”

在谈及进化的时候,人类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心态,即希望证明我们的延续是因为具有某种优势,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里隐含的意思。但金力教授表示,“一个物种如果能生存下来,只有一个理由,好死不如赖活着。”何鑫说,“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其实和其他物种一样,不是因为我们现在在这里,就是这里永远的主人,其实和人类一路走来始终面临着灭亡的威胁,这是我们研究人类起源更深层次的内涵。”

金力院士表示,“尽管直立人进化成现代人这件事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实际上在科学研究当中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早期预期。而科学研究不是去站立场,科学是理智而温和的,它基于观察,但观察往往会受到观察者本身的局限性的影响,所以对科学家来说我们要探索真理,事实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需要坚持我们的观点,我们早期的观点如果是错的就是错的,重要的是根据观察你能不能得出符合观察的结论。我们需要对更多的古代样本进行分析,这样才会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识。”

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应该从原子、分子、微生物、生物、高等生物、类人猿,到人类。逐步进化而来。

人类的进化史在漫长的地球演化中仅是一瞬间。地球已经46亿岁了,而太阳己经50亿岁了。那么我们人类从发展至今日,有多少岁呢?就是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16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了现在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岛附近。孔龙等一些动物灭绝了,而哺乳动物却在浩劫后快速的发展起来,约5000万年前一些低等灵长类动物出现了……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能人、直立人、智人、晚期智人。约1万年到5万年前,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祖先才出现。和地球年龄46亿岁对比的话,人类在地球上的时间,用一天24小时来举例区分,只占了几分钟时间。也就是说从现代人祖先算起,人类也就是1万至5万岁的年龄。

那么人类在地球上还能生存多少年?有人说1万年,霍金在2011年发表文章说还能生存200年…诸如此类的说法无奇不有,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我想人类必定可以永远的存在于宇宙中,因为人类是勤劳的,智慧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人类必然会进行自身身体的改造,成为更高级的生物。比方说,有一天人类将我们自己的臭皮囊抛弃,不再需要空气、食物。将我们人类的大脑移传到特制机器人中,涅磐重生,成为金刚不败之体,成为长生不老之人。满宇宙疯转,爱上哪待就上哪待去。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办得到的。或者又找到了比地球更宜住的类地球,把人类搬一部份到类地球上去住,以减少地球的压力,或躲避地球的毁灭。

所以我说人类会永生,永远不会灭亡,地球死了,太阳死了,人类也不会死!因为人类是活的,是有思想的!也因为人类是勤劳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这似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了。虚妄的话不说,直奔主题。人类是从天使世界里来的灵魂。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上帝创造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他从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通过圣经认识上帝,寻求真理,得到灵魂救恩的祝福之道。

所以说,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大耳蚊说是从猴子(猿)进化而来。我觉得可能只有大耳蚊和其门徒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猴子变得。

我觉的人是在地球生活的上一个高度文明生物,在毁灭前留下的基因,而且高度文明不止一次出现,而是反复出现,达到极限就走向毁灭,周而复始。他们的每一步很可能就是目前人类每一步,他们的灭亡也可能就像人类无度的对地球家园的掠夺、不可逆转的毁坏。很可能就是“核”这种潘多拉盒子所产生的恶果!

二、人类的发源地在哪里(高高分)

人类从哪里来似乎是我们永恒的谜。现在有的基因学家宣称,我们所有的现代人在15万年前有一对共同的祖先。而寻根之旅所能依据的线索就是我们的身体,透过血液,我们尝试穿越时空去寻找15万年前的共同祖先。

2004年,人们在印尼小岛上发现奇特的人类头盖骨。专家认定他脑量只有380毫升,身高1.08米。这个距今18000年前的小矮人,被称为50年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92年,在意大利阿尔塔穆拉,古人类学家在地下河冲蚀形成的迷宫般的岩洞深处,在距地面80米深的地方发现一个原始人头盖骨镶嵌在岩壁上,有50万年之久。专家们确定,这是一具保存最完整的海德堡人化石。

1924年在南非汤恩采石场,工人们在爆破时发现一个小孩头骨化石,专家认为他生活在距今120万到400万年之间,是人猿与人之间的过渡,并把他定名为南方古猿。从头骨爪痕看,这个年仅3岁的孩子死于老鹰之手。他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祖先。研究发现,南方古猿起源于一个发生基因突变的古猿家族。这一突变基因导致他们能直立行走,同时使生存更容易。

南方古猿并不是惟一被发现的古猿。早在1891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就在爪哇岛发现了距今120万年前的能直立行走的猿人化石。

1984年,科学家理查德理基率领研究小组顶着摄氏60度的高温,在肯尼亚图尔卡纳干涸的河床边进行发掘。接近中午时,一块不寻常的人类骨骼化石露出地表,随后他们发现了更多化石。化石都属于一个人,这个距今150万年前、成年后身高近2米的界乎于人与猿之间的16岁男孩,毫无疑问是现代人最早的直系祖先。

直立人的出现是人与猿之间的分水岭。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直立人是最早达到1.8米身高的直立动物,也是最早可以被称作人的动物。他既是捕猎者又是食腐者,高蛋白食物直接滋养了大脑。直立人的大脑是已知灵长动物中最大的,智力的进化让直立人有了一种生存的选择,这就是征服世界。

100万年前,持续9万年的冰河期使非洲彻底干涸,形成非洲大草原,直立人必须选择新的动植物作为食物。这时他们的群体已经能够组织起来,随季节变化而迁徙,他们是最早的游猎民族。几万年过去,一些直立人在饥饿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出非洲,来到亚洲,这是人类第一次迁徙,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在欧洲和亚洲都发现了同一祖先的人类,证明欧亚人类有着亲缘关系。从时间上看,欧洲直立人早于亚洲直立人,是非洲直立人的后代。

在距今120万年到80万年前,来自非洲的直立人遍布在非欧亚。有专家认为,在80万年前,直立人成为最早来到欧洲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人类。与此同时,在亚洲以北京人为代表的东亚直立人开始了独立进化的道路。他们的大脑体积开始增加,终于在20万年前,一种被称为穴居人的直立人拥有了与现代人几乎相同的大脑。穴居人是冰河时期的王者,他们互相协作,共同生活,完美地适应着这个严酷的世界。

按照多中心起源理论,欧洲穴居人进化出高级人种,亚洲直立人种也扩大脑容量,与非洲原始人共同进化成现代人。但按照这种理论,现代人应当进化出3种形态迥异的物种来。但从基因角度看,现代人之间肤色、头发等差异都属于非常微小的变化,从生物特性来看,我们都属于同一物种,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有专家认为,在进化过程当中,各地区人的基因通过50万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近。如果这种理论成立,就意味着这些彼此独立的人群经过流动而相互见面、交配,从而交换基因。这种理论能通过基因科学加以证实吗?

夏娃理论或非洲单一起源说假设的提出,最早的证据就是来自于遗传学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尔逊教授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群当中的遗传变异性。

威尔逊等人相信,基因变异能解释所有动物的进化史。比如黑猩猩,看似长得一样的黑猩猩,就基因种类来讲可能差异非常大,因为在它300万年的发展史中,会产生大量的基因变化。而各人种之间的基因也应有100万年以上的差异。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卡恩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的DNA样本进行提纯,寻找一种叫线粒体的独特物质。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被称为细胞的能量供应站,它自己有DNA,而且能够独立复制。下一代线粒体DNA一般仅来自母亲,代代相传,因此是一个很好的遗传标记。

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结果显示现代女性的基因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48000年前,而非洲人和亚洲人之间的差异距今也只有10万年左右,这样的话多地区起源就变成不可能了。

随后,基因学家再次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基因的密码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到结论,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15万年前。

这对人类共同的祖先是当之无愧的亚当和夏娃。

假如把人类的进化比做一棵树,基因学家寻找亚当和夏娃的过程就像通过果实寻找根部一样,而根部由于时间久远,基因变异最大。因此基因学家判断,非洲人是现代人进化的源头。

印尼小矮人的发现证明了亚洲人与欧洲人都是一个人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来自于非洲大陆。

世界各地曾存在着直立人,但为什么非洲直立人最终一枝独秀?1997年,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3个16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与现代人毫无二致,他们被定名为老智人。他们生活在与夏娃相近的年代,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当时地球正处于冰河期,非洲面临严重干旱。不断扩张的沙漠使人类被分割成彼此孤立的小群落,独立生活在海岸线周围的小森林里。一场新的基因突变改变了这一切,新的人类在地球上出现,那就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拥有全新的思维。

假如把人类进化的500万年比作一天,就在这一天的最后几分钟,最早的智慧型人类穴居人从猿人中脱颖而出。智人并不孤独,在欧洲穴居人仍在与冰河期做着生死之战,在亚洲直立人慢慢走向强盛。人类并非只有一种,不久他们就将彼此靠拢,这将是决定我们物种命运的会面。

上世纪80年代,在南非布隆博斯岩洞,人类学家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早期人类遗址。在洞穴中,专家们除发现大量石器外,还发现了大量贝壳和大型鱼骨,这说明智人是以海洋动物为食,甚至分工协作猎杀大鱼。

木制长矛和石刀使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日常饮食,主要有海豹、企鹅和鱼类。红色赭石被智人当作珍宝来收藏,这应该是一种涂料,智人用它在庆典上装饰自己,这表明他们已有抽象思维能力。发达的大脑结合高超的捕猎技巧,很快让原始人走上了他们祖先直立人走过的道路:迁徙。距今10万年以前甚至更晚的时候,其中很小一部分人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居住环境,他们离开了非洲,人类的征服开始了。

对于在海滨生活的祖先来说,世界就是一条长长的海岸线,他们一代又一代沿着它迁徙。为勾画他们迁徙的路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开始了一次从遗传学角度进行的穿越6万年时空的追寻。但现在人群绝大部分是混合人群,是多次起源的结果,追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的基因由30万个碱基对组成,60亿现代人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在这些基因中寻找独特的一组标志就像大海捞针。

经过慎重抉择,专家选定了男性的主要基因Y染色体作为主攻方向。专家介绍说,Y染色体的优势是它的大小要比线粒体的DNA大很多,线粒体的DNA只有16000个核苷酸,而对Y染色体来说,可以用非重组区段的那部分的话,大概是60000万个核苷酸,这样它的信息量就大很多,理论上得到的结果也要可靠得多。另一方面,线粒体DNA只反映了母系的遗传或者母系的迁移。Y染色体正好相反,它反映了父系的起源和迁移,所以遗传学家从1993年、1994年时开始对Y染色体进行系统研究。

线粒体DNA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Y染色体得到的研究更加精确。通过对比两组基因的变化,基因学家将为我们勾勒出人类迁徙的路线。人们终于可以开始了解夏娃的子孙将如何横跨万里、最终统一世界并形成了我们的现代人。

无论我们是什么肤色,我们的祖先都来自非洲。20000年前,人类登陆美洲大陆,经过约80代人,他们又从阿拉斯加来到了南美洲,为人类的大迁徙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此人类统治了整个世界……

□2003年从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传出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人们试图去寻找东亚独立起源的人的踪迹,结论让人非常吃惊:被研究的所有1200个人都是非洲的后裔。

这个结论为亚当、夏娃学说作了最充分的注解——无论我们是什么肤色,我们的祖先都来自非洲。

从上世纪80年代,基因学家通过分析世界各地人们的DNA,制作出了一种进化钟,通过对比基因的差异,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都是15万年前一对父母的后代,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亚当与夏娃。

然而,有古人类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吴新智认为,问题在于现在能够检测到的基因变异,能不能够等于共同祖先传下来的所有基因变异?他认为不能,因为共同祖先的后代里有很多个体,很多小的群体都得不到传代的机会,所以祖先的那些支子的基因变异全丢失掉了。

基因学家认为,基因的丧失恰恰验证了祖先演化的足迹。金力举例说,如果说源头的人群是群体A,假设该群体的遗传组成主要是绿球和红球,后来其中一小部分人离开了群体A,到了一个新地方建立了他们的居住地,而他们碰巧是一个家庭或者是有亲戚关系的,那很有可能他们所代表的遗传组成跟原来群体的遗传组成是有一定差别的,比如他们都是带有红球或者极少部分绿球,因为这个人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小,绿球的频率在相对群体当中比较少,过了一段绿球可能消失了。另外,一个机制突变了,在新的群体当中尤其在这个群体的生存挣扎中会产生,于是在群体B当中,除了红球以外又有了蓝球这样新的遗传变异,如果说群体B当中又有一部分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按照同样的原理,碰巧仅仅是或者迁移出去的人大部分是带有蓝球的,只有一少部分是红球,那么在群体C当中就可以看到蓝球作为一个主要的遗传变异,红球则相对来说比较少。

基因学家们相信大约10万年前,夏娃的子孙开始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的直立人,最后进化成我们现代人。相对于现代人而言,他们只是很小的一个群体,在短短的几万年时间里,无法发生更为复杂的基因变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夏娃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在其他人的基因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消失后,只有她的子孙顽强地生存下来,把基因流传到现代。

当时在世界各地,生存着各种直立人。在欧洲穴居人是雪地中的王者,在亚洲直立人慢慢走向强盛,在非洲智人用赭石涂抹着身体,依靠渔猎为生。三个人种,一个世界,智人是凭借什么来征服世界的呢?专家们试图用基因来寻找我们祖先的足迹。金力他们推测,人类祖先迁徙的路线总是沿着物产比较丰富的路线走,而且还是沿着比较适合他们生存方式的那种环境去走。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海岸线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大约在6万年前,大部分智人顺着海岸线一路北上来到了中东这一带,比如像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在那一带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中东富饶的物产,让智人的人口再次扩张,这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决定再度迁徙。大概距今有五六万年左右的时间,在中东有一部分人迁出,沿着东南亚、印度洋这条线到了东亚,他们过了印度到了东南亚,然后从南方进入了现在的东亚腹地比如中国,他们就是我们现在东亚人和中国人的祖先。

□通过对东亚古人类的化石进行排序后,金力他们有了一个发现:距今10万年到距今4万年之间这一段,在东亚地区是没有人类化石的。

金力他们认为,与黄种人相比,原始东南亚人基因更为古老,他们是最早来到东亚的现代人,这一观点受到了语言学家的欢迎。

长期以来,语言学上习惯把东亚的语言分成汉藏、苗瑶、侗台、南部4个语系,这是建立在古人类学家多地区起源说的理论上的。但语言学家潘悟云研究发现,这4个语系其实都来自同一种语言。通过语言的比较,潘悟云得出了与金力相同的结论,东亚的语系来自同一人种,他们最早来到东南亚,成为了早期棕色人种的祖先。他们由南向北进行扩展,随后更多的智人尾随到来。东亚人种的种扩展并不是一次迁徙完成的。

基因学家认为,在早期棕色人种来到东亚之后,现代黄种人的祖先也进入东亚。在他们中间,既有生存的战争也有基因间的交流,我们是他们之间血与火的后代。那么更早来到东亚大陆,又曾经兴盛一时的东亚直立人到哪里去了呢?

和非洲一样,亚洲同样是一块古老的大陆。从早期的猿人到晚期的直立人,在东亚各地区陆续发现各个阶段的古人类化石,这显示了其独特的进化模式。从早期的北京猿人到晚期的山顶洞人,他们都与现代东亚人有着相似的骨骼特征,特别是山顶洞人,从现场发现的工具和装饰品看,已有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通过对东亚古人类的化石进行排序后,金力他们有了一个发现:距今10万年到距今4万年之间这一段,在东亚地区是没有人类化石的。

由于这个断当正好是东亚的冰河期,基因学家推论,严寒极有可能杀死了北京猿人和他的后代,但这个推论受到了古人类学家的质疑。吴新智说,同时期的动物化石表明当时亚洲没那么冷,直立人怎么会冻死呢?

在东亚人起源的问题上,古人类学家用化石说话,而基因学家又找不到东亚直立人流传下来的证据,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将争论下去。

□经过遗传学家认定,我们的DNA并没有任何尼安德特人的印迹,我们是纯种智人的后代,如果我们的祖先跟尼安德特人通婚,他们的子孙也一定从这个地球上灭绝了。

专家们相信在4万年前的东欧,智人有一次伟大的飞跃,新的环境让他们的工具制造技术有了极大的提升,骨矛、石刀等新工具纷纷出现,这就是第一次技术革命。

新工具就意味着更成功的狩猎、更大的部落以及在欧洲内陆的扩张。金力介绍说,大概距今30万年左右,有一部分人进入欧洲,可能成为现在欧洲人的祖先,但是随着最后一次冰川期到来以后,他们被冰川推向南方,然后在地中海的北岸建立了居住点。

欧洲的移民们很快发现他们处于别人的领地。早在20万年前,欧洲就有一种原始直立人生存着,上世纪80年代,法国拍摄了一部史前故事片《火之战》,在影片中一种名叫尼安德特人的穴居人聚集在南欧的岩洞里,他们身强力壮,毛发浓密,守卫着篝火。在他们中间已经形成了部族的概念,部族的成员内部之间互相关爱,共同生存。1997年,在葡萄牙的拉加尔韦勒,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尸骨,从骨骼判断,这是一名4岁的小孩,由于儿童的骨骼非常脆弱,如果不是有意保存,骨骼是不会保存得如此完整。小孩的头骨破碎,估计这是他致死的原因。从发掘现场看,他应该是被隆重埋葬的。通过对骨骼进行鉴定,专家们发现在他身上有着尼安德特人的特点。在男孩身上,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海贝项链。装饰物是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得以区分的标志之一,从埋葬方式来看也十分接近智人的习俗。这个有着尼安德特骨骼特征的小孩会不会就是一个混血儿呢?他是否有基因流传到现代社会呢?

人们将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DNA进行了对比,想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验证的结果是两者大概相差60万年,即他们分开距今已60万年或者更早一些,说明了尼安德特人确实是早期迁出非洲的直立人的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现代人当中没有看到。

经过遗传学家认定,我们的DNA并没有任何尼安德特人的印迹,我们是纯种智人的后代。如果我们的祖先跟尼安德特人通婚的话,他们的子孙也一定从这个地球上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在冰川时代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有所进化,但在和现代人遭遇时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4万年前的欧洲,是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第一次遭遇。以梭镖和其他新工具武装的现代人与当地人相遇了,尼安德特人个头虽然小一些,肌肉却发达得令人难以置信。瘦高的智人在体力上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在竞争上却占据很大的优势。在漫长的时间里,尼安德特人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的石器,并被广泛加以使用,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种石器在达到某种高度后便停滞不前。专家们推测,这可能与尼安德特人的大脑进化有关。和他们相对应的是,智人所做的工具更为多种多样,他们开始用之前从未用过的骨头、鹿角和象牙生产工具,这种才智是他们最终生存下来的关键。

□37000年前,智人进入寒冷的法国南部,他们所携带的是种类繁多的新式工具,当地的尼安德特人设法将这些发明抄袭过去,但当尼安德特人奋力追赶智人时,智人却完成了另一次飞跃,那就是艺术。

37000年前,冰川期的情况更加恶化,冰雪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冬季比以前更加难熬了。冬季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敌人,孤立就意味着饥饿甚至灭绝。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需要与遥远的同胞打交道,并由他们提供更多的关于食物的信息。他们开始了交换,除了工具,贝雕、石像等艺术品也深受欢迎。通过交换,智人得到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艺术品在最艰难的时刻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在专家眼中,正是通过一些小饰品,欧洲成了一个大的集贸市场,所有的现代人因此得以建立自己最初的关系网,他们交换所有有用的信息,彼此交流对工具的改进。正是依靠这些他们得以占领最广阔、最富饶的领地,利用他们的工具和文化,智人逐步在西欧扩展开来,占有最好的洞穴和山谷。从温暖的土耳其到寒冷的法国和德国,我们祖先的石器时代的交际网络可以使他们能在任何想去的地方繁衍生息下去。智人是游牧民族,他们每个季节都在寻找新的猎场,而尼安德特人则生活在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洞穴里。这些冰川期里技能单一的群体,比被他们精明的异族兄弟打败了,这是智慧的胜利。

28000年前,智人的数量超过了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少数部落仍在西班牙,但他们已注定难逃厄运。27000年前,尼安德特人永远消失了踪迹,他们的家园落到了更富于智慧的智人手里。20000年前,人类的征服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智人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温暖猎场,进入了那些他们从未涉足过的地区。食物的诱惑,让他们跟随着野生动物群长途跋涉到了西伯利亚寒冷的森林里,冰川时期的海平面下降,为人类提供了绝佳的良机。如今亚洲和美洲远隔重洋,但20000年前,有一块陆桥将两块大陆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座桥将人类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金力介绍说,人类迁徙进入所谓边缘地区的,一个是美洲,一个是大洋洲,他们都是以亚洲作为跳板的。进入美洲的来自于亚洲,是通过白令海峡那个陆桥进入美洲的。他的来源现在相对来说比较确定,即来自于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的人来自于中亚。

在500万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像人这样高智商的动物踏上美洲的土地。对于第一批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的人们来说,这里充满了神秘和危险。基因学家把美国本土人的DNA与全世界的人作比较,令人吃惊的是,土著人的基因含有一种独特的变异,这种变异刚开始或许只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现在却出现在数百万人身上。专家们认为,最早登陆美洲大陆的也许只是一个来自西伯利亚的家庭,但他们的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走出非洲的祖先。在不到2000年的时间里,也就是约80代人的时间,他们从阿拉斯加来到了南美洲,为这次人类的大迁徙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此人类统治了整个世界。

三、程金城出生于哪里

程金城,笔名程亘,曾用名程金诚,男,汉族,1974年原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兰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起“因对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首届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文艺界创新拔尖人才。

毕业院校:甘肃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获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文艺界创新拔尖人才称号,

代表作品: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等

程金城,文学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社科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常务副会长,甘肃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文学院特约评论家。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文学价值系统、文学思潮重要问题、表现主义文学研究),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原型理论和批评、文艺人类学研究),以及中国艺术研究(史前艺术、西部艺术研究、陶瓷美学)等方面有优势和特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其他刊物近百篇。有“程金城文存”七部:《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中国文学原型论》《原型批判与重释》《中国彩陶艺术论》《中国陶瓷美学》《中国西部艺术论》。合著《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等,主编《大学人文导读》、《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等。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十余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社会重大变革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文学人类学与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相互关系研究”。教育部“985行动计划”项目两项。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转载

1988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选登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论纲》,《文学评论》1989年3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中国现代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起与高涨》,《文学评论》199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中国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消退》《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选择的启示意义》(1/2)《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设计概观》,《文艺研究》1989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1/2)《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卡片摘录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与真理之冲突》(1/2)《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4期转载,

《文艺报》、《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辑刊》等摘录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21世纪年度评论—-2004年文学评论》转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社科纵横》1997/3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文艺理论》转载

《20世纪中外表现主义戏剧关系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3

《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反抗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与价值意蕴》

《甘肃社会科学》2002.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文学角色的喜与悲—-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机遇与难题之一》,《飞天》1989/6

《神圣与世俗的背反—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机遇与难题之二》,《飞天》1993/11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的动态描述》,《西北师大学报》1990/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时间与历史分期》,《甘肃社会科学》1992/4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人格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现代的嬗变》《西北师大学报》1992/3

《人类性要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定位》(1/2)《南开学报》2003/6《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总结与反思》《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与传统文学价值观》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6期

《试论中国文学原型系统》(署名程金诚)《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转载

《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象象征系统》,《甘肃社会科学》1994/5

《传统文学原型的置换—-“五四”文学意象新解》,《兰州大学学报》1994/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意境与原型》,《社科纵横》1996/1

《新诗的困惑与原型的置换》,《海上论丛》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原型”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3/2《五四文学原型的变体》,《西北师大学报》1993/5《论中国现代内倾型作家》,《甘肃高师学报》1999.1《阴阳原型与中国叙事模式》,《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12

《中国文学原型研究二题》,《美学与艺术评论》第5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文学:发展与进步区分说》(署名程亘)《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

《重识中国彩陶艺术价值》《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中国大学人民报刊复印资料《造型艺术》转载

《显现与对话》,《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

《文艺理论体系的调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文学价值论的哲学特性及其几个重要问题》(1/2)《兰州大学学报》2003/3《文学价值体系重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4期,《新华文摘》2005年4期“论点摘录”

《文化与学术:异邦的新声与启迪》,《甘肃社会科学》2004/1

《打开俄罗斯文化的窗户》,《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观古今于须臾笼天地于形内》(画评)《江苏画刊》1994年第9期《中国西部艺术的独特品格和风度》,《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及其研究思路》,《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5期《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的文艺人类学价值》,《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3期《人在早期艺术中的投影—-中国彩陶人形器涵义解读》,

《艺术学》第3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汉译俄罗斯学术丛书“总序”》,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序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出版。《她的灵魂始终是沉默的—两个细节的被误解与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雪莲》1983/3《论茅盾的“新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茅盾研究》1983年4期转载

《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5期。

《近年来国内林语堂研究综述》(1/2)《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1/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清平世界里的暮色人生》,《飞天》1987年第6期。

《令生者无怨使死者无憾—评》《飞天》1998年3期。长篇小说《金瓯缺》评析《中国当代百部长篇小说评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解构重释与整合重建》《南方文坛》2001/5《地域性的借重、突破与超越—评长篇小说》《飞天》2003/8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长篇小说的繁荣与缺失》,《飞天》2006年第7期

《向世界报告中国西部的伟业——读报告文学》

评吴小美等人《鲁迅与东西方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第4期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1900-1949》,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文学原型论》,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中国陶瓷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中国西部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徐行言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大学人文导读》(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主编之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关注中国西部丛书”(“十五”国家重点选题)6部,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合著),上海古迹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合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出版

《简明鲁迅词典》(参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茅盾年谱》(多人编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出版。

《审美学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程金城文存”7部,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人类学研究生和复旦人类学在哪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赞 (0)